2024年12月6日,南宁理工学院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了“数智驱动 媒介转型”——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创新论坛。此次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强化学院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加速数智化人才的培养。论坛由南宁理工学院主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学院、北京凯嘉伯健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承办,新E代数字智能信息技术产业学院协办。
论坛合影
论坛邀请了来自区内外高校、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涵盖了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天津商业大学、成都锦城学院等多所高校的7位知名专家。与会专家围绕学科建设、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享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网络新媒体传播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会议伊始,南宁理工学院董事长尹少华在开幕式上致辞。尹董事长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尹董事长表示,学校将持续深化学科建设,致力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南宁理工学院董事长 尹少华
文益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基于深度学习的场景越南文字检测与识别》为题,分享了越南文字检测与识别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深度学习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与挑战。文益民教授指出,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越南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也为多语言文字识别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促进跨文化交流和信息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文益民
徐健,南宁师范大学教授、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负责人,以《计算传播学——可能与可为》为题,阐述了计算传播学的最新发展及其推动传统量化与质性研究结合的前景。徐健教授还详细解读了计算传播学中的 “三十年法则”,引发了与会者对学科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
南宁师范大学教授 徐健
刘洪,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以《AI时代:教师的转型》为题,深入探讨了AI技术对教师教育转型的机遇与挑战。刘洪教授从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师 AI 技能提升及心理调适等多个方面,为教师如何适应 AI 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全面的思路和建议,对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教授 刘洪
刘利民,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计算机工程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专家,以《技术前沿、应用探索与未来展望》为题,分析了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刘利民教授的报告为与会者展现了一幅科技驱动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激发了大家对新兴技术应用探索的热情。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刘利民
潘旭华,天津商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以《文本大数据情感分析研究与应用》为题,深入介绍了网络文本大数据情感分析在商业智能、舆情监测、用户体验优化等多个应用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潘旭华教授详细阐述了文本数据采集、预处理、情感分类模型构建等研究方法,并对情感分析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预测。潘教授的报告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天津商业大学教授 潘旭华
杨亮,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以《人工智能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验交流》为题,分享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资助经验与申请技巧。杨亮教授从项目选题、研究方案设计、申请书撰写技巧、评审要点把握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为学院教师在基金项目申请、评审过程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杨亮
吴治刚,成都锦城学院副教授、新媒体产业学院执行院长、成都市版权协会创意设计专委会副主任,以《深耕技术文科,特色网新专业建设——一省一流专业建设探索实践》为题,分析了媒体融合发展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挑战与机遇。吴治刚教授分享了成都锦城学院在技术型特色新媒体专业建设方面的探索经验,包括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吴教授还与在场师生就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交叉融合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互动,为其他院校新媒体专业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成都锦城学院副教授 吴治刚
此次论坛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促进了数智技术与多学科领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交叉融合,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与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学院师生拓宽了学术视野,获取了前沿知识,对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有了更清晰的方向。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开放创新理念,加强与业界的合作交流,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为数智化转型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开启学科创新建设的新篇章。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招生处
VR实景
IPv6